临床医生如何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来调节精神药物的用量,首先要看浓度是否在治疗参考浓度范围内。如果在参考浓度范围内,看看今天的疗效如何?另外,需要多长时间?
如果评价疗效,精神科有一些量表,一些临床观察的量表,一些不良反应的量表。通过这个,我们来看看他的疗效。有很多不良反应吗?
在这个范围内,如果疗效好,不良反应少,继续使用这个剂量就好了。如果疗效不好或者没有效果,这个浓度是合适的。这个病人在非常合适的浓度下持续了多久?如果已经两个多星期了,说明患者的病对这种药反应很差。
这时候重点建议医生换药。这种药物可能不适合患者。换成另一种药物。然后我们需要分析病情,重新评估,看看哪种药物适合。
如果我们看看治疗的浓度范围,那么用药的时间还是很短的。不到两个星期,我们会继续观察,看看他的病情是否会通过增加用药时间,疗效是否能一点一点的出来来改善。所以要综合评价。
另一种情况是血药浓度不在治疗参考浓度范围内。治疗参考浓度范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它有上限和下限,所以它不在这个范围内,要么太高,要么太低。
让我们做一个全面的分析。为什么太高或者太低?如果太低,比如有些人天生就有遗传问题。他是一个快速代谢的患者,被称为UM(超速代谢)型患者。他代谢这种药非常快,所以如果他和普通人吃同样的剂量,他的浓度总是很低,所以他不能提。
有的人新陈代谢慢,酶甚至缺乏活性。他的新陈代谢很慢,药物在体内积累,浓度很高。有些人甚至说他们吃的剂量不大,但他们已经达到了警惕的浓度。也有这样的情况。
也有患者合并用药。有没有一些药物可以抑制他的代谢酶?即使通过药物浓度监测,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报道过的药物。
除此之外,其实在浓度过高或者过低的前提下,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手段,比如可以用药代动力学的公式来计算。甚至还有一门科学叫人群药代动力学。一些科学家专门通过研究人群药代动力学来制定个人最佳用药剂量,甚至有些人正在开发相关软件。
比如把病人的年龄、性别、体重、遗传特征、目前的用药剂量、疗效、不良反应等输入到软件中。,软件会告诉你应该吃什么药,应该吃多少剂量。因此,这一块也有很大的研发空间。
还有一些简单的药代动力学公式,如果医生或临床药师能掌握,对调节剂量也很有用。所以治疗药物监测是一门学科,还有很多知识需要研究,空间广阔,需要很多人继续努力学习。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好的话题,但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学科的发展,简单来说就是这样。
![]() |
![]() |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| 扫一扫添加医生微信 |